為響應《新文科建設宣言》,進一步加強“通專結合”教學研究及改革的實踐探索,推動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教師的學術交流與教學經驗分享,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由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中國寫作學會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浙江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協辦,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業部承辦的“第八屆全國高校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高級研討會(2021)”在浙江紹興召開。來自全國180余所高校的400多位領導、專家、老師參加了此次會議。圍繞主題,十余位專家學者在大會上作了專題報告。beat365在線官網院長張開祝研究員、副院長吳樹勤教授應邀參加本次研討會。
與會期間,吳樹勤主持了其中的兩場主題報告。

第一場主題報告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所作,題為“雙主體寫作:非虛構寫作與通識教育的結合”。


張研究員論述了非虛構寫作的開放性與公共性、雙主體寫作中的自我與他者、寫作與現代主體、非虛構寫作的兩個傳統、作為社會治理的寫作、寫故鄉、寫他者、寫歷史、寫未來、非虛構寫作的教法等內容。
第二場主題報告由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中國寫作學會榮譽副會長董小玉所作,題為“文本解讀的關鍵詞與寫作的‘三性’邏輯”。


董教授論述了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強調文本解讀要抓住“三組”關鍵詞,即捕捉形象、放飛想象,提煉主旨、剖析哲理,把握情感、錘煉語言,并闡述了大學寫作的“三性”邏輯——生活性、人性與詩意性。
吳樹勤博士對兩位專家及其報告主題做了介紹,并對報告的核心問題進行點評,認為大學寫作和大學語文教學對于加強人性教育,提升人文關懷,涵養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應準確定位、創新發展。
研討會上,北京理工大學龐海芍教授作了“新文科背景下的通識教育:跨界與融合”的報告,闡釋了通識教育以知識的融會貫通,培育受教育者具備“擇其善而識之”的素養,使其成為視野開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南京大學徐興無教授作了“作為素質教育的大學語文”的報告,闡述了大學語文的三大特性:根源性、綜合性、審美性。復旦大學朱剛教授以 “中國文學史”為出發點,作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知傳授與通識教學”的報告,指出大學中文專業最主干的課程中國文學史課程設置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武漢大學方長安教授作了“新文科背景下的創意寫作與通識教育”的報告,他強調學科融合、打通文史哲,主張以文化人、以德潤生,培養具有現代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的文科人才。首都師范大學張志忠教授作了“作為研究出發點的文本閱讀”的報告,他重點講述了莫言筆下的鄉村勞動世界。浙江大學陶然教授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學經典課程建設”中,強調了三點:新文科的影響與挑戰;新文科與文學經典課程;文學經典課程建設新路徑。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何二元在題為“大學語文是新文科的一個早期樣本”的主題報告中,圍繞新文科的“學科交叉”、新文科的“中國特色”、大學語文是新文科建設的一個早期樣本等幾大方面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湖北工業大學教授周金聲在題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與寫作的新發展”的主題報告中,闡述了新文科建設的意義和目標、“語文”與“寫作”的內涵和關系。并介紹了其在新文科理念下對大學語文、寫作課程的發展所做的一系列探索實踐。
研討會還設置了說課展示環節。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李雅琪以“‘以美育美,以美育德’——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語文課堂創新”為題,從理念與目標、信息化課程建設、過程與方法、課程思政、評價創新、創新效果等方面展現了陜西師范大學大學語文課程以美育美、以美育德的教學理念與取得的教學成果。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講師高爾雅以“創意寫作第一堂課——搭建課堂對話平臺”為題,從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兩個維度展示了創意寫作的教學方法。
全國高校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高級研討會已與全國各高校老師攜手走過十幾載,成為學界的一項品牌活動,深受與會老師的好評。此次研討會密切了從事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教師的聯系,為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教師進行學術交流和教學經驗分享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將繼續以全國高校大學語文、寫作與通識教育高級研討會為平臺,協同高校,助力大學語文、寫作和通識教育的發展。beat365在線官網將以參加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積極學習、借鑒兄弟院校在通識教育方面的優秀經驗,同時立足自身實際,堅持特色發展,力爭將在全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趙志軒
責編:張瑩